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

最後巡禮

民國39420日蔣中正總統致函浙江省主席兼舟山群島防衛司令官石覺:「一、共軍此次來,必以優勢兵力,全體官兵須有與陣地共存亡,為救國救民,實行三民主義而犧牲之決心;二、共軍發動全面進攻,必先圖佔領岱山,因此岱山兵力與防務必須加強,如能先將其擊敗,不能得逞,則於本島防衛戰更於我有利也;三、共軍發動攻勢,必有無數船舶,尤其是普通木船,滿海蜂擁而來,使我官兵見此驚皇失色,幾乎有射不勝射之感,此最為可能。我軍應事先準備及作各種想定之演習,各級主官即槌有周到之預備,勿使所部驚駭失措,而能鎮定自如。(秦孝儀,《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》,中正文教基金會,民國91P 110
 
民國39427日蔣中正最後一次巡視舟山群島部隊。關於上海撤退到舟山群島一段歷史,湯恩伯將軍紀念文集中,舟山防衛司令石覺中將回憶道:「我終以總兵力不足,浦東南市先後被匪突破。五月二十四日而臨決擇時機,也是高級指揮官識量魄力的嚴重考驗。那時行動只有兩途,一是固守原地,決一死戰;一是趁吳淞江口尚可通過,實施海上轉移。前一行動,只要一股血性的勇氣就行;後一行動,要有考量大局的智慧,還要有敢負全責的勇氣,更要有當機立斷的魄力才行。湯故上將聽取幾位高級將領的意見之後,他毅然決定:『儘現有七萬噸左右船舶,以舟山為目標,實施海上轉移』。他的理由很簡明。在此決一死戰,並無勝算;國家存亡,既非在此一地,在此一戰,則應將現存力量,轉移於較為有利的用途。他並決定,一面報告,同時實施(按:實施中奉令核准)。五月二十五晚開始,至二十八等日陸續到達舟山者約八萬人。」石覺這段話說明,在民國38524日這一天,守軍將領決定並不在上海進行總決戰,而為保留實力,採取主動撤退。上海保衛戰國軍總兵力有14萬人,而撤退到舟山群島就有8萬,保全了將近60%的總兵員額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